妙手云醫
作者:李守然 門頭溝區中醫醫院
便秘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臨床常見病癥,此癥恒三五日、六七日難得大便一次。有大便干者,便干結難下,甚則非以手導之不能出者,亦有大便不甚干結,雖有便意而難以排下。便秘患者往往虛坐努責,不通益甚。中醫治療便秘方劑頗多,但大多以大黃、芒硝等攻下之品居多,此類方劑治標不治本,只可應急用之,久服則無效。《新醫藥學雜志》1978年第4期刊登了北京醫院魏龍驤先生醫話四則,其中《白術通便秘》一文,介紹了重用生白術治療便秘的經驗,為便秘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方法。
便秘一病首在脾胃,脾胃氣機升降有序,則便秘自通,而治脾胃之藥,當首推白術。
最早運用白術通便的醫家當屬張仲景,如《傷寒淪》第174條云:“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且白術用量為四兩,為《傷寒論》含有白術的十首方劑中最大用量,這充分體現了白術具有通便作用。但在《傷寒論》中并未提及所用白術為何種炮制方法。
常用白術分為焦白術、炒白術、生白術三種。其中焦白術健脾燥濕消食滯,善治脾虛而兼食積;炒白術健脾補氣燥濕,無滋養脾陰作用,善治脾虛中氣不足;生白術健脾運脾而滋脾陰,善治脾虛脾陰不足。這一觀點與現代醫家多有不同,現代醫家大多認為生白術味苦性甘溫,功效偏于燥濕利水。事實是否如此呢? 《本草求真》稱白術:“既能燥濕實脾,復能緩脾生津。且性最溫,服之能以健脾消谷,為脾臟補氣第一藥也。”《醫學啟源》載白術:“除濕益燥,和中益氣”,“和胃、生津液”。陳修園的《神農本草經續》謂:“白術之功在燥,而其所以妙處在于多脂。”《本草正義》記載其“能振動脾陽,而又疏通經絡,然又最富脂膏,雖苦溫能燥,而亦滋津液,且以氣勝者流行迅利,本能致津液通氣也”。《本草崇原》亦謂:“白術氣味甘溫,質多脂液,乃調和脾土之藥也?? 白術作煎餌,則燥而能潤,溫而能和,此先圣教人之苦心,學者所當體會也。”《本草通玄》則云:“補脾胃之藥,更無出其右者,土旺則清氣若升,而精微上逢;濁氣苦降,而糟粕下輸。”《本經逢原》亦認為“白術甘溫味厚,陽中之陰,可升可降,人脾、胃二經? ?補脾胃藥以之為君,脾土旺則清氣升而精微上,濁氣降而糟粕輸”。以上歷代醫家的觀點恰恰佐證了生白術具有滋養脾陰這一觀點。比較之下不難發現,生白術健脾益氣、升清降濁、滋生津液,故不通便而便自通。針對便秘一病,選用生白術實為不二佳品。
因此在治療頑固性便秘患者時可遵循魏龍驤老先生的經驗,在組方時大劑量使用生白術,初診患者即可用至40-60g,適當配以枳殼、枳實、厚樸花等理氣之品,并佐以升麻2-3g以升提脾氣,升清降濁。若大便長期干結難下,可加生地20-30g、玄參15g-30g以潤下。若大便不甚干結,甚至稀軟難下者,可加干姜、肉桂、炮附子等以溫化脾寒。
試用病例:
付某,男,56歲,因患大面積腦梗塞導致右側肢體偏癱,長期臥床,于我院住院治療。該患者時有頭暈,肢體麻木,飲食睡眠正常,小便通暢,大便干結,每日服用麻仁潤腸丸,大便仍難以排下,需每隔4-5天使用開塞露2支方可排便。舌質暗苔白厚潤,脈沉弦。
初診時考慮患者久病長期臥床,且脈象偏沉,診為肝腎不足,予濟川煎加減,處方如下:
當歸15g 牛膝10g 肉蓯蓉20g 升麻3g
枳殼10g 何首烏15g 火麻仁10g 陳皮10g
半夏10g 生白術10g 天麻15g 生大黃6g(后下)
水煎服,一日一劑。
服藥6劑后,便秘癥狀無明顯改善,仍需使用開塞露,舌脈亦無明顯改變,予改方如下:
生白術45g 枳實10g 厚樸10g 生地20g
玄參15g 升麻3g 天麻15g 清半夏10g
水煎服,一日一劑。
服藥第3天清晨,未用開塞露排下大便。后堅持服用此方加減,住院期間未再便秘。
體會:
運用白術通便,一要生用,二要重用,三要辨證而用,尤其適用于脾氣虛弱、陰虛腸燥患者。
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編號:粵C20150017 ICP備案號:粵ICP備14102178號
Copyright ? 2010-2018 廣東恒金堂醫藥連鎖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