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醫(yī)生
作者:徐劍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天壇醫(yī)院
心律失常包括心動過速、心動過緩、房顫、室顫等,可能由心臟結構異常、電解質紊亂、藥物副作用或自主神經(jīng)失調(diào)引起,嚴重時可導致暈厥或心臟驟停。心肌病是一組以心肌結構和功能異常為特征的疾病,包括擴張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和限制型心肌病,可能導致心力衰竭或惡性心律失常。心臟瓣膜病涉及二尖瓣、主動脈瓣等瓣膜的狹窄或關閉不全,影響心臟正常血流動力學,常見原因包括風濕性心臟病、退行性變或感染性心內(nèi)膜炎。外周動脈疾病主要指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典型表現(xiàn)為間歇性跛行,嚴重時可導致肢體缺血壞死甚至截肢。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圍內(nèi)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殺手之一,其涵蓋的疾病種類廣泛,包括冠心病、高血壓、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病、心臟瓣膜病、主動脈疾病以及外周動脈疾病等,這些疾病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還可能導致猝死或長期殘疾。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病機制涉及多種因素,包括遺傳易感性、不良生活方式、環(huán)境暴露以及慢性炎癥等,其中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吸煙、肥胖、缺乏運動、高鹽高脂飲食、長期精神壓力以及睡眠障礙等是主要的可控危險因素。冠心病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狹窄或閉塞,引發(fā)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典型癥狀包括胸痛、胸悶、氣短,嚴重時可導致心源性猝死。高血壓被稱為“無聲的殺手”,長期未控制的高血壓會損害心臟、血管、腎臟、眼睛和大腦,增加心肌肥厚、心力衰竭、腦卒中、腎功能衰竭和視網(wǎng)膜病變的風險。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血管疾病的終末階段,表現(xiàn)為心臟泵血功能下降,患者可能出現(xiàn)呼吸困難、乏力、水腫等癥狀,嚴重影響日常活動能力。
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關鍵在于一級預防,即通過健康生活方式降低患病風險,包括均衡飲食(如地中海飲食模式,富含蔬菜、水果、全谷物、魚類和健康脂肪)、規(guī)律有氧運動(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戒煙限酒、控制體重、管理壓力以及保證充足睡眠。二級預防則針對已確診的患者,通過藥物和生活方式干預延緩疾病進展,常用藥物包括降壓藥(如ACEI、ARB、鈣拮抗劑)、降脂藥(如他汀類)、抗血小板藥(如阿司匹林)、抗凝藥(如華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藥)以及改善心肌代謝的藥物。對于嚴重病例,可能需要血運重建治療(如冠狀動脈支架植入或搭橋手術)、心臟起搏器或除顫器植入、心臟瓣膜修復或置換手術,甚至心臟移植。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識別至關重要,常見警示癥狀包括胸痛或壓迫感、呼吸困難、心悸、頭暈、暈厥、下肢水腫以及不明原因的疲勞,一旦出現(xiàn)這些癥狀應及時就醫(yī)。
深入探究危險因素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分為不可控和可控兩大類。不可控因素包括年齡增長(男性45歲以上、女性55歲以上風險增加)、性別差異(絕經(jīng)前女性因雌激素保護作用風險較低)、遺傳背景(有早發(fā)心血管病家族史者風險升高2-4倍)。可控危險因素則更為關鍵:高血壓會使血管壁承受異常壓力加速硬化進程;糖尿病通過糖基化終產(chǎn)物損害血管內(nèi)皮;血脂異常特別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直接促進斑塊形成;吸煙使一氧化碳與血紅蛋白結合降低攜氧能力同時尼古丁刺激交感神經(jīng)興奮;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與胰島素抵抗密切相關;缺乏運動導致心肺功能下降代謝減慢;高鹽高脂飲食增加血壓和血脂負擔;長期精神壓力引發(fā)炎癥因子釋放增多。
公眾教育是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應提高人們對危險因素的認知,鼓勵定期體檢(如血壓、血脂、血糖監(jiān)測)和心血管風險評估。醫(yī)療系統(tǒng)也應優(yōu)化資源分配,推廣胸痛中心建設和心血管疾病分級診療體系,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等急危重癥的救治效率。科學研究在心血管領域不斷取得突破,如基因編輯技術、生物可吸收支架、人工智能輔助診斷和遠程心電監(jiān)測等創(chuàng)新方法正在改變傳統(tǒng)診療模式。然而,全球心血管疾病負擔仍然沉重,尤其在低收入國家和老齡化社會更為突出,因此需要國際社會加強合作,推動公共衛(wèi)生政策、醫(yī)療技術普及和健康公平。心血管健康是人類整體健康的核心,通過科學認知、積極預防和規(guī)范治療,我們可以顯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延長健康壽命。每個人都應樹立“健康心臟,健康生活”的理念,從日常習慣做起,守護心血管健康,為自己、家庭和社會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未來。
互聯(lián)網(wǎng)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編號:粵C20150017 ICP備案號:粵ICP備14102178號
Copyright ? 2010-2018 廣東恒金堂醫(yī)藥連鎖有限公司版權所有